桓豁和桓冲想了许久,最终决定,不只要同王谢门保持一定距离,更要约束族,稍有不对的苗立即掐灭。
桓豁和桓冲一个个列举,甚至连桓氏都包在。
奈何不喝,总不能。
和他抢孙?
桓胤三人临行前,都得祖父和父亲教导。虽不明大父和大君为何如此慎重,以三人的早慧,亦知此行不比往常。
司徒又怎么样?
月宴,谢司徒一时兴,将桓稚玉召到自己旁,亲自为他挟菜,喜之意溢于言表。
近一些的,西晋八王之乱,东晋王与司共天,王敦之乱;远一些的,汉时七国之乱,外戚鼎盛,宦者为祸,无不让两人生警惕。
“天有意削弱门。”
说不动是就假的,可侄该“抢”的还是要“抢”,没有任何商量。
他们不是神仙,不能保证族人始终不异心。但是,在自己活着的时候,势必要保证桓氏“安安稳稳”。
别看桓汉如今势,大得民心,若是生乱,再现一个王敦或是桓大司之类的人,这份安稳未必能够持久。
至于孙……以天的意思,分明是有意从族挑选继承人。事定之前,必要再一番准备。
等到自己百年,可托付于儿。
作为天的叔父,手掌兵权的重臣,桓豁十分清楚自己的地位和职责。
如果天愿意成婚,尽快绵延皇嗣,事怎会如此麻烦?
以两人对桓容的了解,知他绝不会个晋帝一样的摆设,更不会容许自己的继承人走上司氏的老路。
换桓容没登基前,家中儿孙被王谢家主另相看,实是难得的好事。现如今,双方可以有交,但不能过于紧密。
并非是桓豁突然脑袋,不清楚孙被谢安看重的好。而是于谨慎考量,不愿孙辈同任何士族门走得太近。
“陈郡谢氏、琅琊王氏、太原王氏、平郗氏……”
故而,一路之上不敢
从桓容的种种举动来看,这是早晚的事。
信不信他发飙一回?!
战火烧起,繁华之地亦将为寒烟,渐渐恢复气象的州郡,怕又要生灵涂炭。
此此景,看得桓豁角之,险些拍案而起。
自汉末战乱以来,英雄豪杰辈、梁小丑粉末登场,政权交替频繁,一代而亡的例实不鲜见。
为不动摇国本,不会立即刀阔斧行改革。但是,潜移默化,一撬动士族门手中的权力,一步巩固君权,都是势在必行。
桓豁和桓冲的种种举动,桓容都看在里。
并非是两人杞人忧天,危言耸听。
又不是没有儿,想要孙,让儿去生!
或许天有其考量,自己尽量多活几年,尽力而为就是。
大致方向确定,桓豁和桓冲略松气,同样也有几分无奈。
桓豁中放箭,犹如实质。谢安不以为意,直接无视。直到长乐来人,将桓稚玉请走,才避免当朝司徒和骠骑大将军的一场“血战”。
桓豁儿多,女儿也多,孙孙女、外孙外孙女加起来,五六个巴掌都数不过来。他同桓冲有过深谈,两人一致同意,在孙辈的婚事上必须慎重。
类似桓大司嫁女联姻的事,更是不可能发生。